中国易货贸易百年发展史之革命贡献 二维码
191
发表时间:2021-04-19 19:39作者:融易通来源:融易通 中央苏区时期,通过易货贸易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“围剿”和经济封锁,加之不法奸商和反动分子的破坏,根据地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大的困难,根据地内的日用消费品十分紧缺,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。在这种情况下,毛主席提出了思想上重视和管理上加强的对外贸易思想。他指出:“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,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,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,粮食和钨砂的输出,以及粮食在内部的调剂等,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。”并强调:“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,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,以苏区多余的生产品(谷米、钨砂、木材、烟、纸等)与白区的工业品(食盐、布匹、洋油等)实行交换,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。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,毛主席要求各级政府的主席团、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的同志们,要把发展贸易这项工作经常放在议事日程上去讨论、去督促、去检查。号召群众为巩固金融、发展贸易而斗争。在毛主席的领导下,1933年4月,正式成立了中央国民经济部对外贸易总局,又称中央对外贸易局,并在赣县的江口、闽西的汀州、会昌乱石、吉安值夏等地设立了直属对外贸易分局,以管理中央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事宜,设法打破封锁,保证根据地境内的生产品与境外的商品,得以经常的交换,消灭农业生产品与工业生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。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,实际上是以货换货,以物换物。把苏区生产的粮食、钨砂、木材等出口到白区,换回食盐、布匹、军工材料和医药器材等。经过中央对外贸易总局和下属机构及广大红色外贸战士的共同努力,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,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,缓解苏区物资供应紧缺的困难,满足苏区军民生活,支援革命战争,促进苏区经济建设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 抗战时期,易货贸易化解边区经济危机 抗战时期,边区的贸易政策是“服从于边区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,以边区之有余,易边区之不足” 。相关的税收措施紧跟这一政策,争取必需品输入,并限制非必需品的输入,从而对贸易战形成辅助 。这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物品实行不同税率,如在进口税方面对棉花、布匹等边区的必需品实行低税收;对烟酒等非必需品实行高税收 。而在出口税方面则对边区的富余产品实施低税甚至不征税 。如对食盐不征税,对甘草则征税较轻 。同时,通过实行货物活动税和过境货物回税等办法,有效限制了敌方对边区的物资倾销,保证过境货物不在边区内偷销,并保证正当商人的合法贸易 。如在1943年与国民党的贸易战中,陕甘宁边区便通过这一方式制止了对方对茶叶、玻璃、球类制品、橡胶玩具等货品的倾销 。 建国初期,易货贸易打破全面禁运阴谋 将贸易方式由结汇变更为易货,将会造成短期内中国出口减少、出口货物价格降低等问题,对此,陈云提出具体的补救方法:对出口农产品按将来出口的可能程度及国家的财力,一部分照常收购,一部分略减收购。对出口手工艺品及出口加工产品,则大部照常收购和加工,维持工人生活,而免救济。并推动出口商与进口商联合起来寻找贸易机会,有效推动了易货贸易的顺利实施。此后,易货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开始逐步上升。 改革开放初期,易货贸易助推经济复苏 1987年,党中央又提出并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,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要求沿海地区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,扩大产品出口,大力发展“三资企业”,并加强沿海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,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。 改革开放以后,我国的贸易方式不断增多。除原有的贸易方式外,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、来样加工、来件装配、补偿贸易、易货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,寄售、代销、包销、独家代理、租赁、拍卖、招标、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在具体业务也有所采用,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、顾问咨询、技术服务、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。在这一时期,国务院多个部委多次发文支持同苏联、东欧国家开展易货贸易,易货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有效补充,在助力我国经济复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文章分类:
行业动态
|